石溪森林生態佈告欄
思考,信念,行動 ...... 令智者猶豫的鴻溝,傻子一步跨過

目前分類:科技視野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前言 

能源堪稱是人類發展的基礎。掌握能源,就掌握發展的利器,這是為何世界各國都將能源的獲得利用,列為國家政策極為重要的一部份。

然而,雖然能源是生存所需,能支持人類發展,帶來各種進步的動力,但也因為取得、使用的過程中,往往造成環境的破壞與汙染,侵蝕人們健康,甚至如果處理不當,造成危及安全的結果;這種兩個角色並存的情形,可以形容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所以如何取得好處與避免災害,是利用能源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涉及管理手段與技術能力,是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文章標籤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核能議題的爭論中,常見被反對者引用的例子是奧地利。奧地利是個非核化運動的前輩,早在1979年美國三浬島核電廠事故之前,就以全民公投方式停止核能的開發應用,並將非核完成立法。因此這個例子被拿來作範例來看,甚至當作追求非核的標竿,把當時成功阻止興建完成Zwentendorf核電廠營運的公民行動,視作我們應該群起覺醒的前例。

當然,公民意識的價值,能強化大家對共同問題的關心,監督關係社會不適當的作為。然而,奧地利的非核化,不能僅僅解釋成做與不做的決定,以及公民意識的覺醒那麼簡單,它有環境條件甚至文化層面的結構基礎。所以我們在看這個案例,不能選擇性的引申,更不能以管窺豹,只關心看到的顏色!

一、 背景

奧地利位處中歐,與七國相鄰,近代史上是歐洲文化匯集的中心,也是各方勢力緩衝之地。由於地理條件與自然資源等有形因素,以及歷史與文化等無形因素緣故,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定位與發展有著獨特見解。例如在政治上宣佈為中立國,經濟上不追求工業化,對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互利,有著如信仰般的堅定執著。這樣的群體信念,使得國家政策的制定,與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方向有明顯的差別。以能源來說,奧地利有自有能源的優勢,卻又不過度使用,甚至選擇性進口;對於低碳能源,也是選擇性發展,與其他歐洲國家尋求經濟性最高的選項不同,例如核能。以經濟效益、減碳能力,還有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而言,核能都是已開發國家,甚至許多開發中國家採用或考慮的能源種類之一,卻被奧地利排除在其能源多樣選擇之外,確實令人好奇。雖然影響能源政策中核能角色的主要因素在最近20多年才出現,包括實際發生的幾次核電廠嚴重事故,以及高碳能源帶來解決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問題的迫切性,奧地利卻早在這些因素出現之前就已做了決定,而且一去不返,不考慮回頭。

本文將介紹奧地利能源政策及探討其非核化歷程。

文章標籤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來談談核能發電吧。 

這個最近具爭議的議題,其實我是不想碰的。通常想談的人,大概都有了固定的看法,討論時很難拋開成見,而往往也摻入情緒因素,難以客觀看問題及理性地交換意見。雖然這樣,自己在核能領域,不表達意見未免矯情,所以還是將想法形諸文字,整理一下個人的想法。

這一篇陳述的出發點,希望表達:對於「應否發展核能發電」這個公共議題,我認為應思考的幾個背景問題。或許思考之後,比較容易排除爭議中的干擾因素,幫助自己找答案。

核能發電只是一個能源的選擇而已,但存廢之間對於生存與發展有心理與實務上的影響。「安居樂業」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作為其中關鍵的選擇項目,我們不能僅根據片面見聞對它評判,決定取捨。對於這種產生電力的方式或許有個人好惡與觀感,但個人感受與達成「安居樂業」目標的整體需求應該加以分辨。當知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共同的障礙與問題,如果大家都以偏概全,不理解自己視野與經驗的限制,除了呈現自以為是之外,我們的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機會。

文章標籤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國氣候變遷架構公約(UNFCCC, UN Framework of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前秘書長Yvo De Boer 於02/28在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談氣候變遷問題。目前各國難以建立共識,也缺乏約束的工具,來面對這個迫切危機。Yvo談是否應致力訂定協定,來解決目前無法帶出確實行動的情況。

重點如下:

(1) 

(待補)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核能電廠究竟安不安全。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沒有肯定的答案。仔細想想我以下的說法,是不是這樣。

安全,是生命財產與擁有的東西不受侵奪損壞。可是,有哪些人類活動可以做這種保證?「安全」其實只是一種相對比較的說法。是依據相對程度,加上主觀感覺來判斷的。我們生活中常常需要畫安全與不安全的界線,可是那是一條主觀的線,帶有一些模糊,這個模糊,來自不確定。我們畫好線之後,就走在自認安全的區域中。

根據模糊的比較,行使確定的行為,實在很奇怪;可是這是沒辦法的事。原因是,我們無法掌握、預知、理解所有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面對不可知的狀況,卻僅能依據經驗(從過去)與判斷(到未來),來進行回應,決定我們每一刻的下一步做甚麼。大腦不斷根據環境資訊做出反應,控制全身各部份肌肉做動作。從吃飯開車,到聊天開會,都是這樣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串成行動,而行動之後的結果,是不是完全如預期,並不能確定。結果與預期符合的程度,與對不可知掌握的程度相關。

這其中的不可知,應該說是對環境變化狀況(這個環境指的不是自然環境,而是個體之外的所有一切)的不可掌握程度。所以是各種可能發生機會的分佈形式。例如在家中睡覺,各種可能狀況瞬息變化著,有著:失火、地震、小偷、老鼠、蟑螂、電話、腹痛、夢遊滑倒、貓爬上床、膀胱脹滿、冷氣斷電、陌生人敲門......甚至許多料想不到的事情等著發生,而它們發生的機會,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遊移;有些您可以意識到,有些則完全不知道。因此在絕對會發生到絕對不會發生之間,產生無數的可能。這一覺最後會發生甚麼,是所有情形發生機會的綜合,也許甚麼都沒有,一覺到天明;也許是被抓到警局,莫名其妙被指認是怪叔叔!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本幅島核電廠事故復原路徑規劃.png  

(3) 偵測 / 除污

o 事件五:在強制疏散區/計畫疏散區/緊急預備疏散區輻射劑量的測量、降低與公佈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緩和

o 事件三:受污染水的阻隔、儲存、處理與再使用

現況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馬老將似乎認為我在維也納就只有風花雪月,對我宛如蜜蜂看到花就忘我的行徑有些不以為然。實在我有些看法,可是一方面顧慮太嚴肅,卻也不想書空咄咄,做那種我很不願的,動嘴講一堆,只有空論,卻毫無行動建樹的人。而且「批評」、「責備」、「抱怨」,可是卡內基金科玉律的「天條」,不得已只好找些人生當歌,為歡幾何的題材與鏡頭了。奈何本性不免有些動物本能傾向,鼓勵人家運動,自然會找慢跑女孩的美感為背景陪襯,因為畫面賞心悅目嘛!

況且,人家說:40歲以上的男人只剩一張嘴。體幹班的男班兵都在這個年紀以上,應該無害吧......我這麼想!

嗯嗯,想嚴肅些,接下來丟這個議題,請諸位仔細研究研究!

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迄今已經滿三個月。也許大家不再覺得甚麼威脅或擔心害怕(可以想想每天情緒受媒體的影響有多大),但實際狀況仍是十分嚴重。對一般民眾也許只是新聞熱潮過了,但為解決問題而忙碌的人們,仍可說夙夜匪懈,不敢有休息的心情。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月十一日,得知日本發生大地震,而且規模不小。我向日本駐維也納各單位友人致函慰問。也很快收到他們的回應致謝。

隨後消息愈來愈多,愈趨不妙。三月十ㄧ日,日本電視台播放海嘯從海岸向內陸吞噬一切的畫面,讓我震驚。心想這次地震,可能造成的傷亡很大。心中默默為不幸遇難者祝禱。

在發生地震的消息中,也夾藏著一項關於核電廠安全停機的訊息。這個我不覺突兀;核電廠的安全,地震來時是個考驗,當然必須發佈消息。日本地震多,核電廠的設計,在抗震方面應有特別考慮。況且2007年發生的新潟地震,柏崎刈羽核電廠的火災與洩露事件,已經讓核能界警覺對地震影響的估計,經驗並不足夠,歷史紀錄有其限制,安全設計標準需要提高。至少日本想必會因此有所作為。已有這些背景,加上我所了解他們做事的認真態度,心裡並不擔心會發生甚麼事情。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能發電以下的專業分類很多,如何對抗地震的破壞識其中一個。我不在這個專業領域,謹就一般性了解,略述我所了解的部份。

地震的破壞作用,從核電廠運轉安全的角度,來自三方面:

  • 各方向的重力加速度。就像是拿一個東西隨意搖晃,可能造成散落分解。
  • 基地受到拉扯推擠。地震的經典印象之一是地面會裂開,或是崩塌,甚至變得像液體般有流動性(變成顆粒狀),這就無支撐力了。
  • 外在力量的衝擊。像地震引起的海嘯、火災、山崩、河流改道、海拔高度改變。可能造成淹水、掩埋、喪失外在冷卻、喪失外來電源等。

以上三者如果不能處理或有應對之策,地震就會成為威脅。然而,即使有所防範,仍有一絲不確定因素,那就是大自然現象,不是人類可以完全掌握的。

人們根據經驗與紀錄作判斷,再加上一個降低意外衝擊的保守估計來預測未來;然後根據這種情況下構建的情境從事各種的活動,包括小至穿衣吃飯,大至高空彈跳。這是人類在這個太多不可測的世界求生存的唯一辦法。所以才敢蓋高樓、架橋樑、乘坐飛機、登陸月球。

所以,看來必須關注一個重點:控制並降低意料之外的「意外」。如果有意外發生,超出情境之外,那麼系統就會崩解,只能說「天意如此」。核電廠對抗地震的破壞,就是將這種關注,儘量做到極限。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領域的知識,是不太容易懂,當然大部份人也不想懂的領域。這個領域離人們的經驗太遠,且應用有局限性;自然引不起興趣,大家認為這麼高深的東西,交給專家就可以了。核能其中之一。

專家,只因曾經深入了解,摸索其中的千迴百轉,確實也難簡單地將所見傳遞。難在這裏:往往直覺以為:反正講了你們也不懂,說了也不相信。累積了一甲子的功力,豈可一語道破?

因為這樣,就有了隔閡。甚至自我保護,不可侵犯。這整情形,我見到很多。過去一位熱流學界非常有名的華裔科學家,在我們單位演講時,一位從加拿大過來的學者問他問題,當場他就翻臉 -- 質疑他的理論,就是侵犯他。根本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這件事,我的印象很深刻。

這在知識的層面上是沒錯,但是專業的理性,在溝通時,不能脫離情緒面的考慮。這在每一個領域都一樣,非獨核能如此;然而因為它的複雜與影響力,在這方面特別明顯。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架構公約(UNFCCC)第16次締約方會議(COP16)與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6次會議(CMP6)已於上週一(11/29)開始在墨西哥Cancun市舉行。

很不巧,12月十分忙碌,我很關心,但許多議題一個接著一個來。心餘力絀,只好設法隨後追上。

有一個專家簡報,關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分析報告,請先了解,作為今年觀察COP16與CMP6的暖身。

如果有心得,請記得分享,我們可以討論。以前在文官培訓所,同組同學做的專題與此相關。當時討論重點是核能在減碳政策上所可以扮演的角色。不過氣候變遷是更大的議題,值得大家關切。相信農委會的榮耀兄也會很有興趣,可惜他們不在附近,不然討論一定很過癮。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愛達荷國家實驗室是核子研究的重鎮。佔地接近900平方英里(2,307平方公里),約8個台北市的大小。

INL_Location.JPG

九年前在此實驗室進行安全分析模擬程式的分析模式校驗工作,並未進入核子設施看過。在這麼大的範圍內,有許多獨立的原子能相關實驗進行。各核能設施相距遙遠,又有軍方重兵擔任警戒,一般人是沒有機會看到裡面運作狀況的。這次雙邊會議,美國選擇在INL舉行,並安排參觀一些核子設施,舊地重遊之外,對於有較深入接觸的機會,感到十分興奮。

INL創立於1949年,是屬於美國能源部(DOE)的實驗室,但營運管理,並非政府負責,而交由企業執行(貝泰能源聯盟)。主要任務是發展核能、國家安全、能源與環境的相關研究,每年預算10億美金,科學家與僱員共約四千人。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讀完大滅絕這本書,也參觀了維也納附近發現的一千六百五十萬年前海生物化石,對生命的珍貴,生存與消失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感觸與更開闊的認識。

出發前解說.jpg

「大滅絕」談到:根據地質學家對不同地區有完整地質紀錄的研究,發現地球過去的歷史中,曾不斷遭受來自太空外來物(隕石)的撞擊,其影響可能導致生命大規模滅絕。從過去二億五千萬年化石紀錄可鑑定出來的事件中,生物滅絕事件隔一段時間就出現,而且災變週期大約為二千六百萬年(也有科學家認為是五千萬年,或是三千三百萬年);最近一次發生在一千四百萬年年以前,這種有規律性的毀滅性隕石撞擊,可能與天體運動的規律有關,例如太陽對銀河系軸面的上下擺動(一如地球週期性冰河期原因來自地球自轉軸對公轉軸面的擺動),使地球與彗星或太空物質密度高的天體有週期相遇的機會。這在化石紀錄中有明顯的證據。因為地表岩石來自過去海底(地表是不斷移動的,源頭是太平洋中洋脊,在那數千公尺深的海底,不斷有地幔熔岩從地底湧出,將地表往兩側推擠,造成地表移動,也是大陸漂移的原因;這是另一件科學發現,在此不多說),會有一層層的沈積物,就像是紀錄地球歷史的年輪,都是以前海洋生物的遺體骨骼與與其它物質堆積成為的化石的結果,隨著時間以每千年數公釐的速度堆積。以顯微鏡及成份分析,可以觀察當時生命形態、物種演化情況、地球環境變化等。在分析中,有了令人驚異的發現。

地質學家發現:在某一層的沈積物中(這一層被稱為黏土層),沒有找到任何的生物化石,而前後堆積物化石中卻有(海洋有孔蟲是其中一個標記),顯示在此層以前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全部滅絕,而以後生物又再度活躍,在地球上蓬勃發展,並根據當時環境、所剩物種,而導致不同的演化趨勢。每次大規模滅絕之後,環境變異演化出新的物種,舊有的物種也可能有不同的發展。但如恐龍在約六千伍佰萬年前滅絕之後,就完全消失,未再出現。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一日(12/17):

會議已經到了最後決定性的一刻,各國最高領導人也陸續到達哥本哈根。前幾天會議各說各話的僵局,希望在最後關頭能夠因為領導人之間的對話而有所突破,否則交不出成績單,將是COP 15最難堪的事,這還事小,對人類的未來,其影響才是嚴重呢!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日(12/16):

真是個辛苦的一天。

會議進行並不順利。眼看會期即將結束,元首高峰會即將舉行,哥本哈根會議還端不出來成果,連類似京都議定書這種約束性的草案都沒個身影,主席團承受相當壓力。已開發國家締約方大會上,幾個開發中國家質疑協議文件中放入的文字並未經民主程序,而鏡頭保留的這些國家,就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國 - 中國、印度、巴西,對於文字十分堅持不能預先放入。主席丹麥總理說明在正式文件中,未經溝通的文字不會放入。開發中國家對於強制性的要求很有意見,希望維持京都議定書架構,已開發國家則欲加重開發中國家的責任。看來已開發像是減碳的推手,開發中國家倒像是被迫配合者,可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歷史責任主要來自已開發國家,不公平狀況存在於當開發中過家需要發展時卻受限制,許多事情不能做,自然資源不能用(煤、森林),而已開發國家已經在發展過程中,享受過這些,卻沒有被限制。

此中不必然的觀點是:發展相等於排碳?限制排碳就是限制發展?碳與發展緊密扣合是歷史軌跡,並不等於未來趨勢。此外,已開發國家用資金與技術援助,企圖減緩(取代)排碳,彌補耗用差異,一方面協助開發中國家前段班在減碳過程不影響發展,一方面幫助後段班或遭受立即危機的國家有能力安度難關。這裡的盲點是:給錢給技術就能達到目的?首先,當初已開發國家消耗資源,釋放到大氣的碳,所欠的環境債,是不是對等所提供的資金與技術?如今開發中國家也要借環境債,這些援助可應付其需求,還是只是讓已開發國家的求個安心而已?其次,有了這些援助,開發中國家會善用嗎?如何評估需求與成效?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對減碳有一致程度的迫切感嗎?這些新興經濟發展正快速進步的發展中國家,是否只是虛予尾蛇,並儘量取得已開發國家釋放之資源,減碳做做樣子而已?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九日(12/15):

魔鬼終結者出現了,不過這次是執行拯救地球的任務。

現在擔任美國加州州長,致力推動幾項與環保有關的法案。哥本哈根會議請他擔任代言人之一,演講吸引了不少人。呼籲減碳工作不能完全交給國家政府去想辦法,區域、城市、州縣都需要合作採取行動,全面性地應付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並現在就要在減排工作上盡力,延後或避免氣候變遷效應。

大會主席Connie Hedegaard看起來有點疲憊,應該說是心力交瘁的感覺,和UNFCCC執行秘書一樣。溝通協調的工作,真的十分十分辛苦;要彌平歧見,要公平公正,要引導不失焦。特別在各方意見僵持不下,南轅北轍的時候。不過人類這種生物與其他生物也無不同,受到演化支配決定了行為模式。大難當頭,固然一起受,可是之前,誰也不想吃虧,草草鬧鬧誰的責任大,誰應該做的多;可是其實受難只是早晚先後,難道別人先死,自己就豁免了嗎?所以大家力量還沒用來對抗或防止災難的發生,就必須先用在讓大家分攤責任的溝通上。這一步,是演化上利己行為的模式,小災難的時候,也許可以因獲得生命的保全,無人能逃避的大難一來,這種模式就毫無意義,徒然浪費真正行動的寶貴時間。話雖如此,畢竟生命是這樣演化來的,是一定需要經歷的步驟。只希望過程預短愈好,結果愈有效愈好。只是對抗氣候變遷因涉及各國利益太深而太過複雜,簡單的減少碳排放的動作,弄得需要各國總理出面來喬,難怪Hedegarrd那麼感歎,認為不早早解決,獲得共識,情況只會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難喬定。真是辛苦了!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日(12/14):

這天有一場報告是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的前美國副總統高爾主持,集中討論全球暖化造成的地球極地冰層溶解的問題。冰層溶解將使海平面上升;每上升一公尺,全球就增加一億個難民,純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未計算其他氣候變遷造成的破壞與生存及生產環境劣化(糧食短缺、長期深度乾旱、赤道熱帶疾病擴散、暴風雨水災、大規模火災)結果所增加的難民。而科學家的觀察與計算,發現這幾年即使目前目標限制以均溫上升2度為目標,當均溫上升2度時,格陵蘭冰封大陸將上升5度,倘經過千年長時間,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公尺。但這些科學新發現不會在本次會促成再將2度降為1.5度丹麥外交部長Per Stig Moller認為各國減碳責任應視個別情況差別分擔,也應考慮個別發展的需求,如格陵蘭總理所言。

不知有誰可以做這樣的事:根據我國台灣等高線地圖,以及國外逐年海平面變化預測(以現況碳排放繼續成長下去的情況),既可預知哪一年台北會被海水入侵,何時土地面積會減半。這種預測,能讓多少人認真做好減少碳排放,政府全力調整能源結構,大家關心生存問題?也許大家都不願面對,還是沒事看看國光幫幫忙比較有意思!!!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日(12/12):

哥本哈根會議中除了締約方大會與附屬機構的會議之外,圍繞兩個特設工作小組(Ad Hok Working Group)為主軸的會議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小組(AWG-KP)與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小組(AWG-LCA)。前者成員為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會員國,討論京都議定書2012到期之後的延續與承諾;後者成員則主要是過去並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如美國)與新興主要經濟體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這些開發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中,都放在約束減排之外,享有自願減排。AWG-LCA討論的是關於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給開發中國家的議題。這兩個會議稱為因應氣候變遷的雙軌制(Two-Track Approach);AWG-KP是在2005年UNFCCC蒙特婁(Montreal)會議後成立,AWG-LCA則是在2007年巴里島會議成立,將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與未規範的發展中國家納入。

發展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中未被要求規範減排目標,並享有清潔發展機制與已開發國家資助抗暖化的好處,而且如美國這個排放大國也未簽署京都議定書,因此哥本哈根會議已開發國家就希望將這些國家納入規範,另外擬定一個合議方案,更嚴格用條約規範限制排放,但遭到開發中國家強烈反對,認為已開發國家在逃避責任,減輕自己負擔。彼此在自己的有利處上盤算,所以吵得熱鬧。我們也許很不能接受面對人類共同危機,還在看誰出的多,誰出的少。但是解決問題,絕不僅是最後採取什麼行動,而過程如何找到大家都可接受的方案,那才是真學問和貢獻。從會議的溝通過程,我們可以細細觀察和思索這個問題.....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二日補充: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