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日(12/11):
歐盟願意自2010年起連續三年都將提供24歐元給開發中國家進行抵抗氣候變遷的工作,約佔最近提出已開發國家每年100億美金計畫的35%;認為美國贊助的經費不應少於歐盟。對於美國認為接受第一批快速支援對象不應將中國納入,歐盟同意接受支援包括適應與能力建設的國家應有先後順序,以最低度開發國家優先,但認為不會排除特定之開發中國家。
第五日(12/11):
歐盟願意自2010年起連續三年都將提供24歐元給開發中國家進行抵抗氣候變遷的工作,約佔最近提出已開發國家每年100億美金計畫的35%;認為美國贊助的經費不應少於歐盟。對於美國認為接受第一批快速支援對象不應將中國納入,歐盟同意接受支援包括適應與能力建設的國家應有先後順序,以最低度開發國家優先,但認為不會排除特定之開發中國家。
第四日(12/10):
本日焦點京是都議定書締約方大會(CMP)第四次會議,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對京都議定書的定位與未來的攻防戰。
這是京都議定書具有挑戰性的一天。土瓦魯發難凸顯其份量。正當各方考慮修訂京都議定書,土瓦魯要求建立一個正式的聯絡小組,以進一步商討京都議定書的角色。
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瑞典代表歐盟,日本,澳洲和紐西蘭)要求在討論有關行動方面取得的進展,能與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AWG-LCA討論的進展合併--其中美國是締約國--建議對京都議定書 採取修訂,認為太過嚴格。
第三日(12/09):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倡議小組負責人Kim Cartensen:丹麥草案(Danish Text)內容早已在溝通,是根據過去狀況所定,目前不會拿出來,我們還是根據現在要解決的問題討論。
G77與中國集團主席Lumunba Stanislaus Di-Apin:丹麥草案旁通(Bypass)開發中國家,非常危險。UNFCCC為唯一溝通討論平台。當開發中國家簽署承諾,就該很快獲得資金協助,但這份文件完全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維持與發展立場著想。我懷疑多邊溝通已經結束。一個平衡的協議,應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加之間找到中介點。G77仍承諾會努力溝通至最後一刻。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Yvo de Boer:丹麥過去一年協助UNFCCC組織許多非正式協商會議,在正式會議前的協商也有許多文件散佈與會者以便討論,加速共識的形成,這些文件從此不再使用,而參與者繼續工作,並依據各方驅動之透明化原則制定正式文件;希望如此能帶來哥本哈根會議豐富的產出。
第二日(12/08):
世界氣象組織主席(WMO)Michel Jarraud:1850年以來紀錄,2009年均溫為第五高。全球暖化並不意味就不會有更低溫的冬天或夏天,不是局部變化,而是討論整體或區域。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Yvo de Boer:關於美國、中國、歐盟各自盤算的僵局(美國認為已經做了很多;中國不願作太多承諾;歐盟無條件設定減碳目標),這些國家應該坐下來談,首先請開發中國家 確定自己設定的目標為何,需要多少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支援;其次,儘量擴大願採取行動國家的數量,了解他們能夠達到的最大減碳程度如何呈現(好像實問虛答)。至於如G77與丹麥等各提出的草案的整合,應早就開始協商,可是大家都要等到會議才認真討論,這是會議所以複雜的地方。這週各工作小組要做的準備,是整合不同概念成為各方滿意一致性的行動方案,下一週再經各國領導人討論形成具體文字。
歐盟:美國承諾2020年減量17%是不夠的。至於大型開發中國家如印度、中國與巴西,由於已經享受到清潔發展機制(CDM)碳交易的最大利益,不應該再分享用於協助減碳建設的公共資金,這一點問問其他貧窮國家的意見就知道。
第一日(12/7):
開幕/丹麥總理Lars Lokke Rasmussen致詞;強調會議的重要與行動的必要,以及預告110國領袖最後參與的意義。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主席Dr. Rajendra Kumar Pachauri致詞;指出科技經驗已可協助政府制定政策並有助採取行動,讚美地主丹麥在緩和暖化行動政策與建設上的成就。
開幕當天,國際Tck Tck Tck 組織有一群年輕人拿著寫著一千萬聯署數字的紙箱上台,請求參加會議的各國,少用說的,多用做的。發言的那位斐濟女生最後泣不成聲,十分感人。
Tck Tck Tck這個聯合全世界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以及任何關心此議題的人的組織,是全球人道論壇主席科菲安南(Kofi A. Annan)集合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創立,此組織於開幕當日要求各領導人在此會議以全球生態利益為前提,達成一項公平的協議。
這個組織的網站是http://tcktcktck.org/,目前連署聲明自己關心氣候邊遷議題的人已經超過一千萬人。請您也上去了解。他們還有許多名人的支持!
我們是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第22名的國家,不能參加這麼重要的會議一點道理也沒有。不過政治因素的討論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雖然不能與會,我們還是要關心了解這個世界可能的變化。在會議之前,各國都有其計算。氣候變遷是大家的事,可是誰都不想吃虧或對國內沒交代。複雜的利益衡量,政治操作,合縱連橫,我相信在會場的各國代表心中,可能優先於拯救這個星球所受的傷害。第一天Tck Tck Tck組織在台上對大家的呼籲,能感動幾個鐵石心腸?
可使國際現勢就是如此,永遠事實力的比較,利益的思考。感性的訴求?得了吧!否則我國豈會遭受那麼多的委屈?
好了,還是來看看各碳排放大國的態度吧!
本週,來自192個國家的官員在哥本哈根,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尋找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的後繼者。
哥本哈根會議的開幕式中,丹麥氣候部長致詞前,先有一段開幕影片,現場鴉雀無聲:
其實,這是現在進行式,未來很可能發生,如果我們不設法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什麼?與你(妳)無關?我不奇怪,在台灣這樣冷漠的人多的是。
人們可能會因為各國氣候變遷的政策立場每天都在改變的消息而覺得難以追踪大局。但是,在哥本哈根關於氣候變遷高峰會議開始時候 ,易於消化的指南倒是供應豐富 。
其中最好之一的來自華爾街日報。該日報提供大多數主要參與者的觀點,包括美國、中國大陸、印尼、歐盟、印度、俄羅斯、巴西和非洲,背景主題是“他們在哥本哈根要的是什麼”。
波蘭是特殊的部分,因為它在歐盟內部引領著一批東歐國家,認為他們在支持第三世界上應該付出少於西方國家。
明天(12/07)起連續十一天,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集會,這將是影響人類未來生存發展的重要會議。我個人雖然算是核子科學背景,但對環境議題非常非常注意。維也納離哥本哈根也不算近,我是不會跑到現場,參與數萬各國來的人在議場外部的集會,吶喊要求會議必須有具體結果(我還真的想做)的行動,但已經隱約感覺到舉世焦點的投注,胸懷鼓盪著一股沛然興奮之氣。這個會議不會只是其他人的事,與我們有著切身的關係。大則影響大地人類,小則對我國發展,百姓福祉有決定性的關係。
我先找一個角度切入吧!日後再談談氣候變遷前因後果。您們如果每天思考的事情是在身邊50公尺範圍,前面一個禮拜以內的人事物,那麼,我希望大家擴大自己的層面,提升自己的視野高度,也許對您們解決或看待身邊那些雞毛蒜皮小事,複雜關係的人事,有不同的刺激!將精神放在另一個層次,您才有改變現狀的動力!我的報告,就是您自我策勵的開始!
以下是歐洲原子力論壇(Foratom)對哥本哈根會議的影響分析。我鼓勵大家就其中的CDM,JI,碳權交易等設法了解,當然日後我也會說明。我們個人如何做,將來也有具體建議。
請進入右邊UNFCCC網站蒐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