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大滅絕這本書,也參觀了維也納附近發現的一千六百五十萬年前海生物化石,對生命的珍貴,生存與消失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感觸與更開闊的認識。
「大滅絕」談到:根據地質學家對不同地區有完整地質紀錄的研究,發現地球過去的歷史中,曾不斷遭受來自太空外來物(隕石)的撞擊,其影響可能導致生命大規模滅絕。從過去二億五千萬年化石紀錄可鑑定出來的事件中,生物滅絕事件隔一段時間就出現,而且災變週期大約為二千六百萬年(也有科學家認為是五千萬年,或是三千三百萬年);最近一次發生在一千四百萬年年以前,這種有規律性的毀滅性隕石撞擊,可能與天體運動的規律有關,例如太陽對銀河系軸面的上下擺動(一如地球週期性冰河期原因來自地球自轉軸對公轉軸面的擺動),使地球與彗星或太空物質密度高的天體有週期相遇的機會。這在化石紀錄中有明顯的證據。因為地表岩石來自過去海底(地表是不斷移動的,源頭是太平洋中洋脊,在那數千公尺深的海底,不斷有地幔熔岩從地底湧出,將地表往兩側推擠,造成地表移動,也是大陸漂移的原因;這是另一件科學發現,在此不多說),會有一層層的沈積物,就像是紀錄地球歷史的年輪,都是以前海洋生物的遺體骨骼與與其它物質堆積成為的化石的結果,隨著時間以每千年數公釐的速度堆積。以顯微鏡及成份分析,可以觀察當時生命形態、物種演化情況、地球環境變化等。在分析中,有了令人驚異的發現。
地質學家發現:在某一層的沈積物中(這一層被稱為黏土層),沒有找到任何的生物化石,而前後堆積物化石中卻有(海洋有孔蟲是其中一個標記),顯示在此層以前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全部滅絕,而以後生物又再度活躍,在地球上蓬勃發展,並根據當時環境、所剩物種,而導致不同的演化趨勢。每次大規模滅絕之後,環境變異演化出新的物種,舊有的物種也可能有不同的發展。但如恐龍在約六千伍佰萬年前滅絕之後,就完全消失,未再出現。
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物幾乎完全消失呢?在那一層沈積物中,地質學家以質譜儀檢驗出含有「銥」元素,這是隕石成份的特徵,顯示當時地球環境含有此元素,來源只有當時有隕石進入地球環境可以解釋了,而且不會是小小一顆。以可以造成地球環境改變以及存在沈積物中的銥含量來看,至少都是直徑數十公里的隕石。而且這種撞擊,不是只有一次;如前所言,它是週期性的。每次撞擊,都造成不同的災變後環境(受隕石大小、撞擊地點、撞擊季節等影響);而人類,是在上次撞擊之後演化出來的。下次撞擊之後,如果沒有倖存的人類,說不定新的地球環境(生境,生存的環境)造成的演化趨勢與各種變異,不會演化出靈長類,乃至人類來。
所以,我們的地球,在數十億年(估計約45億年)的歷史過程中是生而死,死而復生。至於上一次生物滅絕之後演化出人類,是非常特別的。所以人類的存在,看來只是生物演化趨勢的偶然。上次隕石撞擊如果發生在另一個地方,或發生在不同季節,也許就沒有我們了。真奇怪啊!我們似乎還受惠於那次的大滅絕呢!
掩卷之後,才見時間之長,生命之短。事務有規則,變化無必然。我不想有什麼哲學思維,卻很喜歡探究一切的來源與歸向。人類因上次隕石造成的大滅絕而生,後來逐漸成為能思考,有溝通的語言,會學習經驗,能傳達與感應無形的感受的生物。當然也會互相征伐,屠殺異己;破壞環境,還以為萬物皆可歸己所用。
這個週期,地下的東西被人類取出來(石油、煤、礦產...),成就自己的舒適便利;其他的物種被人類逼入絕境(奪取棲息地、獵殺...);廢棄物排到大氣,倒入海洋,注入地下。人類恣意消耗取用,可能在過去的週期中,從沒有任何物種,這樣大規模的傷害地球生境。彼時,地球有死而復生的能力。隕石奪去一切,地球恢復力致生;今日人類,在這次週期結束時大概將滅亡消失,可是:人類的行為,是否在下次隕石來之前,就促成地球環境的大變化呢?是不是自己提前促成自己的滅絕呢?會不會破壞了地球(英國科學家稱地球生命之母為「蓋婭」)受到創傷之後的恢復力呢?
維也納附近的化石世界(Fossilienwelt)是一百年前發現的,而在兩年前才開放。我已前都不知到這個地方,因為加入了國際原子能總署登山社(Hiking Club),無意中看到08/15(日)的活動才發現的。這個化石堆並不大,一千六百五十萬年前,維也納附近還沈在海底,那是個瀉湖結構,海水與大洋連接,有進有出。當時海中有鯊魚、大型牡礪、海豚、海龜等。
印象深刻的兩個地方:一是進入地下洞穴之前,路旁有一條約50公尺長的長帶形狀標示,顯示宇宙誕生之後,歷經重大事件(從太陽系的觀點)的時序表。以公分當作時間長度單位,ㄧ公分表示一百萬年。我從頭走起,先看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從觀察諸星系皆互相遠去所得之理論),經過好長數十公尺的空白,看到太陽系形成的時間,地球冷卻、生命的發生、生命形態的演化,這已經離終點(代表現在)很近了,而最後一公分才看到人類的出現。在整個宇宙歲月尺度下,人類的出現何其短暫,更別說每個人的生命長度了。從出生到老死,如閃光寂滅,化為烏有,甚至不如那些一千多萬年前變成化石的生物。
第二個就是所見到的牡蠣化石。這些牡蠣都很大,據說是被一次超級海嘯給埋葬了,結果在沉積物之下成為化石,一大堆擠在一起,大概有數千個吧!在開挖研究時,曾經發現到有些牡蠣內還有珍珠化石呢!在一個地下挖空的大房間裡,居高臨下,看到的滿滿是曾生存在一千六百五十萬年前的牡礪的化石,如今出現在我們眼前。牠們是不是比我們還要接近永恆呢?生命已逝,形體猶存;每一個個體依照自然的定律發展與消失,在時間巨大力量的推移下,終究灰飛煙滅。有些被歷史事件凍結住,在時間巨流中保存下來,終究還諸自然,僅留形狀,而未被保留的,也變成其他形式在地球生境中循環。我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部份;我們來自這種力量,我們也會消失在這種力量之下。那是極其偉大的指導原則,連整個人類,也不過是時間帶上的牡蠣而已。
附帶一提:那次「健行」的回程,走了一段特別的下坡路,都是爛泥石頭樹枝,使得原來「簡易級」的路線,一下跳到「挑戰級」,讓許多人大呼受不了,但是很過癮。其他有趣的回憶,就保留在圖片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