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日(12/16):

真是個辛苦的一天。

會議進行並不順利。眼看會期即將結束,元首高峰會即將舉行,哥本哈根會議還端不出來成果,連類似京都議定書這種約束性的草案都沒個身影,主席團承受相當壓力。已開發國家締約方大會上,幾個開發中國家質疑協議文件中放入的文字並未經民主程序,而鏡頭保留的這些國家,就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國 - 中國、印度、巴西,對於文字十分堅持不能預先放入。主席丹麥總理說明在正式文件中,未經溝通的文字不會放入。開發中國家對於強制性的要求很有意見,希望維持京都議定書架構,已開發國家則欲加重開發中國家的責任。看來已開發像是減碳的推手,開發中國家倒像是被迫配合者,可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歷史責任主要來自已開發國家,不公平狀況存在於當開發中過家需要發展時卻受限制,許多事情不能做,自然資源不能用(煤、森林),而已開發國家已經在發展過程中,享受過這些,卻沒有被限制。

此中不必然的觀點是:發展相等於排碳?限制排碳就是限制發展?碳與發展緊密扣合是歷史軌跡,並不等於未來趨勢。此外,已開發國家用資金與技術援助,企圖減緩(取代)排碳,彌補耗用差異,一方面協助開發中國家前段班在減碳過程不影響發展,一方面幫助後段班或遭受立即危機的國家有能力安度難關。這裡的盲點是:給錢給技術就能達到目的?首先,當初已開發國家消耗資源,釋放到大氣的碳,所欠的環境債,是不是對等所提供的資金與技術?如今開發中國家也要借環境債,這些援助可應付其需求,還是只是讓已開發國家的求個安心而已?其次,有了這些援助,開發中國家會善用嗎?如何評估需求與成效?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對減碳有一致程度的迫切感嗎?這些新興經濟發展正快速進步的發展中國家,是否只是虛予尾蛇,並儘量取得已開發國家釋放之資源,減碳做做樣子而已?

從這當中,可以看到COP溝通的複雜性。牽扯到利益,就需要政治協商;牽涉政治,單純的事件也會複雜化。其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是很簡單的目的,因為有人類的行為因素介入,所以知其必須而求不得,人們不只是在進行享受食衣住行的過程中,將自己推向險境,在避險的過程中,又因為自己,讓機會逐漸消失!

如何從複雜情勢下,理出頭序,達陣得分,這需要無比堅定的意志與高超的智慧。我們祝福COP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亨利爺爺 的頭像
    亨利爺爺

    小亨利的綠色森林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