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以下的專業分類很多,如何對抗地震的破壞識其中一個。我不在這個專業領域,謹就一般性了解,略述我所了解的部份。

地震的破壞作用,從核電廠運轉安全的角度,來自三方面:

  • 各方向的重力加速度。就像是拿一個東西隨意搖晃,可能造成散落分解。
  • 基地受到拉扯推擠。地震的經典印象之一是地面會裂開,或是崩塌,甚至變得像液體般有流動性(變成顆粒狀),這就無支撐力了。
  • 外在力量的衝擊。像地震引起的海嘯、火災、山崩、河流改道、海拔高度改變。可能造成淹水、掩埋、喪失外在冷卻、喪失外來電源等。

以上三者如果不能處理或有應對之策,地震就會成為威脅。然而,即使有所防範,仍有一絲不確定因素,那就是大自然現象,不是人類可以完全掌握的。

人們根據經驗與紀錄作判斷,再加上一個降低意外衝擊的保守估計來預測未來;然後根據這種情況下構建的情境從事各種的活動,包括小至穿衣吃飯,大至高空彈跳。這是人類在這個太多不可測的世界求生存的唯一辦法。所以才敢蓋高樓、架橋樑、乘坐飛機、登陸月球。

所以,看來必須關注一個重點:控制並降低意料之外的「意外」。如果有意外發生,超出情境之外,那麼系統就會崩解,只能說「天意如此」。核電廠對抗地震的破壞,就是將這種關注,儘量做到極限。

核電廠在應付地震的設計上,大致有五個方面;在地震發生時:

(1)能否安全停機。核子反應器的控制棒與停機棒,能在地震規模(上下左右搖晃)達某個程度時,自動插入爐心,終止連鎖反應。

(2)結構是否耐震。各結構體,不論負責支撐、阻隔、懸掛、封閉、固定,都必須在地震中維持完整與不變的強度。

(3)組件功能完整。各式支持運轉功能的大小組件,如水泵(幫浦)、管路、熱交換器、爐體;包括所有安全用途的組件。

(4)儀器設備正常。各種測量與控制驅動訊號及電子設備仍能產生作用且執行其功能。

(5)驅動力仍維持。人、水、電;地震之後,仍維持可用性。

我再加上第五、六項:

(5)人員反應熟練。應變井然有序,依據規範程序操作,溝通協調良好,專業與態度素質高。

(6)抵抗環境因素。如上述基座岩盤穩固性,海嘯等等。許多核電廠靠近海邊,因此地震時若發生海嘯所造成的影響,也需考慮。

因此,從各項要求條件來看,我對日本核電廠在地震中能夠安全停機,有著充分的信賴感與安全感。尤其第(5)項。

以上各項條件,

.......(未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亨利爺爺 的頭像
    亨利爺爺

    小亨利的綠色森林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