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日,得知日本發生大地震,而且規模不小。我向日本駐維也納各單位友人致函慰問。也很快收到他們的回應致謝。

隨後消息愈來愈多,愈趨不妙。三月十ㄧ日,日本電視台播放海嘯從海岸向內陸吞噬一切的畫面,讓我震驚。心想這次地震,可能造成的傷亡很大。心中默默為不幸遇難者祝禱。

在發生地震的消息中,也夾藏著一項關於核電廠安全停機的訊息。這個我不覺突兀;核電廠的安全,地震來時是個考驗,當然必須發佈消息。日本地震多,核電廠的設計,在抗震方面應有特別考慮。況且2007年發生的新潟地震,柏崎刈羽核電廠的火災與洩露事件,已經讓核能界警覺對地震影響的估計,經驗並不足夠,歷史紀錄有其限制,安全設計標準需要提高。至少日本想必會因此有所作為。已有這些背景,加上我所了解他們做事的認真態度,心裡並不擔心會發生甚麼事情。

沒想到,後來,在「正確反應」停機後的電廠,竟因為地震伴生的海嘯事件,演變為令人驚嚇不已的事故。那幾起聲勢駭人地爆炸,影像與聲音傳送到全球每個角落,對人們恐懼與憂慮感的擴大,產生莫大的催化作用。心中的不安感,使理智與情感的均衡喪失,讓大部分人完全用情緒的感受來看待與反應這個事故帶來的影響,即使在還沒呈現任何實際傷害的時候。這時候,很難說甚麼安慰和保證,讓大家心安。還有甚麼好說的呢?感覺上的東西,是很難用講理可以影響的。

我認識的很多人,這些天來都籠罩在這種情緒之中,即使每天蒐集正確資訊,以及參加最新即時發佈訊息的媒體會議,我偶而也難免陷在想像中,更不用說無法接收正確資訊,與對於核能是什麼有很大隔閡的一般人了。可是與生活在受災之地的人們比起來,我卻又不知距離遠處的這種情緒有何意義。如果我擔心那裡發生的事,那麼當地的人更當十倍百倍於我們反應的情緒,如此很難想像還能冷靜地處理問題。可是從媒體報導上,看不到這個國家的人民惶惶不可終日的驚慌。地震之後的災難,讓日本處於深深的哀傷之中。然而各項救援行動依序展開,人們謹慎地維持著既有的秩序,互相安慰,齊心合力地解決問題,很少失序的行為與無邊的責難,冷靜的反應令人驚歎:為什麼這個受創的社會,穩定性那麼夠?從每天在網路上公佈的消息,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提供國際的最新資料來看,感覺這個社會仍在細緻地、穩健地運作,一步步地修整接二連三巨大災變劃下的傷口。

我在這裡不談核電廠的安全問題,不探究事件過程原因,因為來自專家意見與資料都很容易獲得,我來談不免被懷疑帶著專業上的偏見。但我更關心的是個人和社會面對變局打擊後的反應,這一點,個人認為才是逆境求生最後的關鍵。

面對從日本社會承受災難後的反應,可以帶給我們深刻地反省:如果碰到巨大的災難與困難的時候,我們的狀況又會如何?也許這樣問: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甚麼?

觀察這次事件,可以發現: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結果。日本對災難的承受力真是十分的強,他們遭遇的,不是一個災難,而是連續三個,而其中第三個還特別麻煩,受損的核能電廠機組,不是一個,而是同時有六個(雖然其中兩個很快受到控制而穩定下來,六個當中有三個是用過燃料池的問題)。面對這一波波衝擊,並沒有衝垮這個國家與人心,一定有某種堅強的底層架構支撐著,那也許是性格與文化層面塑造的穩定,讓他們井然有序地處理紛亂。換做我們,就怕早已沸騰,因為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底層架構;或者說,這種穩定面對變局的架構,多年來已經在各種因素的侵蝕下,遭受破壞。很明顯的徵狀之一,就是我們比較噪動,社會至個人,皆是如此。

躁動的社會氣氛已經變成我們的問題,任何撩撥刺激,很容易造成情緒沸騰。不必諱言,長期以來,各媒體與名嘴潛在地對人們的思考與態度,以及看事情的角度進行作用,大家可以想像影響結果會是什麼,我不想離題。不幸的,這樣的社會,常常讓情緒性反應主宰思考,遇到事情時,思緒繞著批評指責與攻擊性的話題,對需要理性判斷才能做的決策,會造成偏移的影響。拿這次事件來講,對照其他國家的反應,我們顯得激情許多。核能議題在情緒性反應之下,怎會有好下場呢?至於此時試圖以理性討論的各種努力,恐怕都是徒勞無功。噪動的社會情緒掛帥,也很容易受到操弄。可惜它影響著成群憤世嫉俗的不滿者,而不是造就冷靜應變的勇敢國民。我們一旦遭遇接二連三的打擊,恐怕要為此付出代價。

日本受連續災難的衝擊,我寄予深深地同情,但如果在低盪的情緒中,還有一些些正面的感覺的話,就是對這個民族面對挑戰與做事態度的信任。這不是個遇挫即折的單薄的國家,也不是容易激情浮躁的社會。這些災難造成的創傷,他們應該很快會復原。我們要檢討的,不能僅限於防災系統是否完善,核電廠安全程度比別人如何而已,還應該檢討我們的社會,能否對巨大的衝擊與危機有應變力與承受力?容易浮躁的人心,如何轉移改變,面對危機能冷靜地思考對策,共同度過難關。重塑一個具備穩定底層結構的社會,這是我們的課題,是所有對這個地方有影響力的領導者與倡言者,不能忽視的任務與應負起的責任!

「苦難不會持久,勇者卻可長存」(Tough times never last, but tough people do!),這是舒勒博士(Dr.Robert H. Schuller)著作的標題,是我拿來作為對日本友人的誠懇祝福,也是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亨利爺爺 的頭像
    亨利爺爺

    小亨利的綠色森林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