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過了。除了回應一些朋友的祝福,這一天,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有些感覺,這些年來愈來愈強烈。

20121007 窮畢生之力追求的目標  

不是高興又長大一歲,那是過去表示成長的喜悅;或是這個年齡常有的感物傷時,撫鏡自憐。現在,比較深刻的感覺反而是:可以將夢想實現的行動時間,又少了一年 -- 當然,如果我還會作夢,還有理想的話。

說得有點肉麻。身邊同輩的人,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談論了,好像那是別的世代的特權。我們的心思,以及有意識的行動,似乎被限制在「微薄短近」的事情上:哪裡有好的吃喝、買賣股票賺虧多少、何處商品打折有便宜撿、公司會議報告要說什麼;關心社會八掛小道消息、職務升降人事異動 ......

我不想脫離現實高談闊論,也不否認這些是生活的一部份,有些還不得不做,可是難道這些就是我們的全部?

每個人心中曾經有過的東西,隨著年歲漸長,大都隱匿消失了。我們不是沒有關心的事務,但似乎忘記了曾有的「偉大」想法,就稱它是「夢與理想」吧:那些作為人生方向的指南,從幼年時就出現過。

當年,你或許想過當個飛行員、做個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或者成為能夠幫助窮人的慈善家,甚至行走五湖四海行俠仗義的俠客?

不管實不實際,當時認真的感覺,曾讓你動力十足,甚至想好了計畫。現在呢?現實了?聰明了?還是冷漠了?

想一想,若檢視現在常關心的事務,是不是總是環繞在周圍近處?我們大部份精力,是不是消耗在影響差別不大的事情上?如果每天「有所為而為」的部分能佔十分之一,也不用我今天檢討自己了。

我們每天忙碌內外,看似細緻地雕琢偉大的作品,際結果如海浪上頭的水珠細沫,對輪船的前進毫無作用。不難察覺一年如一日,每天大多重複的內容,不過是迅速消失的浪花,不僅消失在眼前,也很快在記憶中被抹去。有誰還記得一個月前的今天做了什麼?誰會在乎一個月後的今天要做什麼呢?一天的價值,變得微不足道,近乎只是一個習慣上的延續;走過時空,留下片刻的感覺而已(註一)。說來有些黯然,在這個大多數人已經受過良好教育,也具備更好生存能力的現代社會,我們仍被環境各種事件所支配,被看不見的力量所推擠,對於被帶到哪裡似乎束手無策,還自以為是獨立自主的人物。在時間之流中,以我看來,大部分人都忘了如何撥水前進,僅僅無奈地被浪潮吞沒。當對自己失去了主導的想法與意志,只是隨波逐流;這樣過日子,有什麼意思呢?

當然,在一定範圍內,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每天都依着某些方向驅動自己的行為:跑去購物因為下午要請客;打電話去解決一個客戶的需要;出門穿衣都要看場合做不同選擇......這些形式不同的行動,確實由主觀意識所指引,去處理不同的事件,拼鋪出一天的生活。這些事件各有結果,不管出於目的性或非目的性的原因,來自別人要求或自我期許,也許我們的確也苦樂其中,接受這就是全部,但很難說我們是完全自主選擇這樣,或在完整思考的框架下所決定的,只不過彷彿被一本無形的指導手冊驅動著。有時候,讓我們難免目光如豆,思考拘泥,心胸狹隘,為小事牽絆計較

為甚麼說得這麼難聽?有多少時候,我們忘記自己應該放更多心思在自己主導性與獨立性可做的事情上,反而花太多時間與小旋渦對抗?往往為了別人的一句話,為了錯失一個機會,為了考績的不公平,為了一次結果不如預期,甚至為了不喜歡座位隔壁的人......讓我們滿腦子念頭圍繞在上面,逡巡不去。這些不過是片段性的事件,並不影響主體的全局,卻常讓我們陷入困擾過久。這些事情有什麼作用?使人被近距離事務弄得團團轉而已!我不是說必須情感麻木,這多少有情緒面的東西,含人性自然反應,難以隔離,但我們應有自覺:投資去處理這類事情通常沒有回收,卻耗費我們去完成更重要事情的精力!

如果將這樣的小冊作為主導一生的指南,我會極不甘願。每天每月每年被這些「微薄短近」的事件所淹沒,那麼辛苦所為何來?只在穿衣吃飯抱怨扯淡之間?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超越限制才有機會,我們必須調整手冊的內容,放入能激發熱情的元素。若可以影響每天的結果,那有何理由不能讓一生不同?如果讓關心的範圍擴大,讓夢與理想重回心裡,那會有什麼變化?你我那本「行動綱領」,除了「微薄短近」之外,能不能因為關心與想像擴大了,加入更有啓發性的章節?

這是個很重要,但大部分人會無感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有動機,讓你我關心太長太大的事情。多少人去訂一年之後的目標,落實在每天的活動中呢?更何況五年?十年?所以那裡有一個無形的邊界,是一層濃霧,使以後的影像朦朧不清。那裡並不是沒有東西,而是大部分的人已經不在乎那是甚麼,或是該是甚麼了。當四周的人都是對終身追求的目標無所謂的時候,我們無所謂也就沒甚麼罪惡感了。

可是,那些東西無所謂嗎?為甚麼大家對長遠的方向漠不關心?

從我的自省與感覺,在我們的社會,大多數人行為模式已成慣性,包括我自己。日復一日地生活在重複播放的畫面中,但一成不變久了,容易心靈痲痹或是意志癱瘓。大部份人一旦超過40歲,好像就沒甚麼偉大的目標好期待的了,在旁邊聽他們談話就知道。在這裡我禁不住多說一些。你我缺乏宏觀的視野與遠程的目標還是個人的事情;社會不易產生凝聚人心的力量、難養成高瞻遠矚的領導人,這才是嚴重的問題。原因之一出在這個「短視」型的生態系統。企業投資追求的是「近利」,政府計畫追求的是「速效」,我不必多做解釋,去對照中小企業經營策略,以及施政計畫所界定的量化目標,就知道我的意思。這個重「機巧」的現象,普遍存在於社會活動與個人生活,甚至滲入下一代的教育中;即使是有移風易俗能力的政府組織,也深受其害。我們國家機器的運作,嚴肅來說,對外不能擘畫引導整體追求的長遠方向,對內緊抱「管理」的限制性思維,設置「防弊」為本的層層障礙,讓沒有實際施政效益的枝節事務充斥整個組織,澆熄所有自內發動改革的熱情;而急功近利的績效評估,不敢汰蕪存菁的人才策略,更使政府組織人員幾乎處於「腦殘」狀態,只會在討好民意、害怕出錯的思考下打轉,喪失在大格局下前進的動力,沒多少歲就開始算退休金了。這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有系統性的問題,使得「短視」佔優勢,生存機會好得多。我看過很多原滿懷抱負的有為年輕人,在這樣的系統中被消磨;不用多久,不是失去熱情,對小得失錙銖必較,就是自以為是地僚氣十足,卻只能寄生而無力獨活。我相信沒有人願意變得這樣,可是為什麼要容忍自己繼續這樣下去呢?環境讓我們失去動力,不該讓它也封閉了靈魂!

如果不希望一生這樣過去,我們得引進新的動力,也需要新的思考空間。從大尺度思考自己的方向,然後再度撥槳前進。

怎麼訂一生的目標?有三個維度,可以將思考空間拉開來,讓我們超越限制,找到方向:「時間」(Life)、「影響」(Influence)、「作用」(Impact)。

「時間」看長短。沿著時間」度往前看,且盡力看穿那一層濃霧,是跳開枝枝節節的牽絆,不被片段事件困擾,讓我們澄靜地觀看全局最直接的方式。當尺度放大時,猶如跳到雲端俯視眾生,生活中的波折變得像主旋律中的雜訊;如果主旋律愈明顯、節奏愈強烈,雜訊干擾就相對輕微而消失。我們試著突破看看:

  • 如果努力是為了「將來」,「將來」又是什麼
  • 想像此生能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 二十年後的自己將是「什麼樣的人」
  • 如果只剩十年,會「開始做什麼」
  • 留給子女或世人的是什麼

這是時間軸線延伸所引導出更多想法,也許不是完全適切的例子,但顯示當擴大思考的邊界來訂目標時,我們會更慎重去思考各種事情對自己的意義,並依據自我認知的價值作遠距投射,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上。把時間軸拉長,仿佛一下從顯微鏡換成望遠鏡,顯然不能再以使用顯微鏡的方式來看遠方。絕大多數人幾乎不曾這樣做而陷於迷惘,弄不清楚這些可能存在的東西,一時難以聚焦,但我們可利用「近者看物,遠者看景」的原則,花幾天的時間去思考。雖然如此,仍必須去試著找自己的答案,尤其若不希望往後幾十年困在原地,我們就必須找一個方向,並且掌舵划槳。就像寫文章,如果說每天的忙碌,成就了段落中的一字一句,那麼我們應該要想想章節的標題是什麼,那才是所有注意力的中心。因此從「時間」這個維度來看,應該拉長放遠,我們才能超越短視的限制,找到真的方向。

另一個決定範圍的維度往往被忽略,沿這條軸線延伸,在投射目標時能有價值性的思考。這個維度就是「影響」

「影響」,常常與「結果」混淆。「結果」是一種結束靜止的狀態,「影響」則是持續不停的變化,是一種波動。就像平靜的湖面投下石頭,石頭擊中水面只是結果,擴散出去震盪不已的漣漪才是影響。我們的行為,如果關注的是「結果」,而不是「影響」,就沒有多大意義。不論行為有無目的性,都會有最後的狀態,它所造成各種改變,是擴散出去,有不同程度與範圍的,那才是「影響」。

假如我們希望財務自由,那麼達成目標之後的「結果」呈現,就是財產總值超過一個數量。因為無後顧之憂,使得休閒時間增加,則是一種「影響」。又例如追求身體健康,努力所得健康檢查的各項漂亮數字是其「結果」,而能夠通過艱難地體能挑戰、更有信心面對困難與挑戰,則是帶來的「影響」。財產數量與檢查報表上的數字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因此而造成的改變才有意義。這個帶來的改變應該在多方面呈現。凡是因為行為的結果,引起的所有變化,才是用來衡量行為價值的最佳依據。

為何「影響」重於「結果」呢?賈伯斯挽救了「Apple」,使其成為舉世矚目的公司,是他回到「Apple」進行改造所獲得的「結果」;卻因此改變人們生活,開創新的商業領域。他創造的價值,不僅在「Apple」所達成的業務目標,更在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我不知道賈伯斯是否把影響全人類當做自己的目標(註二),但他絕非只注意業績數字與營收狀況,他的想法可能遠大得多。因此當我們在設想目標時,也必須同時橫向地看目標可能造成的波動 -- 是多大的波動,是怎樣的波動;或是如何造成你所希望的波動。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脫離線性思考,而在一個平面上看未來的可能分佈。考慮時間與影響合併因素時,使我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看法,轉移到實踐目標的價值與意義:我能造成什麼改變?我能影響到多少人事物?為追求這樣的一個目標,你會發現,很奇特的,會讓我們力量陡升、勇氣倍增,乃至激發熱情,幾乎可以為之義無反顧。那麼每天面對的枝節困擾,將只是乾枯的絆腳藤蔓,隨著跨出的步伐,在身後灰飛煙滅!

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騎腳踏車到尖石鄉教英文的丹尼爾;帶著年輕人環台32次的倒跑人薛慶光;到孟加拉改善窮人命運的山口繪理子;終身照顧窮人的泰瑞莎修女......他/她們心中所設想的天地,怎會在「輕薄短近」之間呢?我們要掙脫目前的無力感,根據時間與影響界定一生的目標,這些人就是已經遙遙實踐的例子。任何一個人只要不被枝節事務所束縛,心中存在更大的追求,到了這個層次,不難想像可以釋放出多豐沛的力量!如果執行國家公務者,都能有這樣的自覺;我們的教育,能注意到這個重要性而賦予下一代這方面的能力,哪裡還會有偷斤減兩的公共建設?哪裡還有煽動情緒媒體名嘴從社會牟利的空間?

剩下第三個維度,是卻不必費事說明了。善惡好壞之辨,那是個人的事情;但普世價值所在,不需在此贅言了。

對自己這段期間的省思,我想到自己該進行超越現狀的思考了。將有一個目標,在心中也必須存在一個目標,能讓我「願窮畢生之力」去做。對與我接近年齡的朋友,也就是特別感受自己的責任重大,而意識到可用時間有限的人們,我要特別呼籲做這樣的嘗試。我的這篇文章,就是要激發大家的理想與熱情。不論您是想推動運動風氣,讓國民有更強健的體魄;或改革教育,讓下一代有更均衡的發展;或致力保護森林海洋,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或結合環保與提升能源效率,緩和氣候變遷;甚至發動新生活運動,讓社會恢復蓬勃的朝氣,我都要表示敬意!因為,這些也都是我想「窮畢生之力」去做的。

集眾人之力是重要的。掌握時機與資源,最困難還是那第一步。不論如何,我們都在為自己寫一本書,而書名是什麼,需要自己決定!

2012/10/07 於維也納


註一:這不與如何生活相衝突。生活中創造小趣味,是維持平衡的必要手段。但我認為那不該是主體。

註二:「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在紐約庫柏聯合學院的演講中表示:他觀察賈伯斯對追求偉大產品充滿熱情,但對公眾利益毫無興趣。他的人生使命,是在歷史長流中盡一分力。我相信他的使命感與熱情,藉由產品擴散出去,已影響無數的人,雖然他從不關心這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