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以下的專業分類很多,如何對抗地震的破壞識其中一個。我不在這個專業領域,謹就一般性了解,略述我所了解的部份。
地震的破壞作用,從核電廠運轉安全的角度,來自三方面:
- 各方向的重力加速度。就像是拿一個東西隨意搖晃,可能造成散落分解。
- 基地受到拉扯推擠。地震的經典印象之一是地面會裂開,或是崩塌,甚至變得像液體般有流動性(變成顆粒狀),這就無支撐力了。
- 外在力量的衝擊。像地震引起的海嘯、火災、山崩、河流改道、海拔高度改變。可能造成淹水、掩埋、喪失外在冷卻、喪失外來電源等。
以上三者如果不能處理或有應對之策,地震就會成為威脅。然而,即使有所防範,仍有一絲不確定因素,那就是大自然現象,不是人類可以完全掌握的。
人們根據經驗與紀錄作判斷,再加上一個降低意外衝擊的保守估計來預測未來;然後根據這種情況下構建的情境從事各種的活動,包括小至穿衣吃飯,大至高空彈跳。這是人類在這個太多不可測的世界求生存的唯一辦法。所以才敢蓋高樓、架橋樑、乘坐飛機、登陸月球。
所以,看來必須關注一個重點:控制並降低意料之外的「意外」。如果有意外發生,超出情境之外,那麼系統就會崩解,只能說「天意如此」。核電廠對抗地震的破壞,就是將這種關注,儘量做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