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之後,到了研究機關工作。那時候對研究工作是有些憧憬的,認為不管在實驗室或是寫程式,自己總能弄些名趟出來。可是幾年之後,逐漸對工作的單調性感覺有些窒息,自己每天重複一樣的行為,宛如關在象牙塔中,其實對未來是很虛幻的。
當時以為出去進修回來後狀況會改變,可是出乎意料的,回來後我的研究主題,使用工具,面對的客戶,完全沒有變。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不知道下一個目標是甚麼了。這樣的單調性與侷限性,讓我看不出每一年的差別:寫計畫書,寫報告,做簡報,偶而出國開開會;跑程式,debug(程式偵錯),然後自圓其說,最後結果束諸高閣。這個循環週而復始,數年如一日。然後大家等著年終升遷,看看下一年薪水是不是能多一點點。
1994從法國實習回來,面對的還是一個沒有改變的環境。覺得不能再等待環境來造就自己了,我需要更多的空氣,需要另開一扇窗。
那時同辦公室的是一位清華學弟,他從報紙上剪下一小幅黑白廣告給我:一張黑幼龍先生照片,然後有一段吸引人的文字:如何建立自信,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這些文字很溫暖,很觸動內心,完全是工作中塞滿腦子的技術性敘述,還有研究室冰冷的討論與互動不曾帶來的感動。原來人們之間的接觸與了解,才會使我的心弦有所反應。於和學弟約好一起參加這個訓練。可是報名費要一萬五千左右,學弟不禁有些遲疑。我決定還是去打電話問清楚。
記得打電話到當時中壢的卡內基辦公室詢問,聽到總機極為悅耳感性的聲音,立刻覺得這真是個專業的公司,想上課的意念增強。電話轉到一位課務經理,他那開朗而充滿力量的聲音,讓我十分想見到這個人。於是報名先參加他們的說明會,看看到底是甚麼樣的一群人,為甚麼和我每天看到的那些研究人員不同。
說明會我坐在中間,見到了那位小姐(後來我們都說她可以到中央電台當播音員,我的好友瑞英),以及負責說明的課務經理(一直容光煥發,謙和有禮的大個子,現在擔任副總了,我的好友國壽)。更教我驚奇的是坐在教室後面那一群大家稱為學長的,身上像是有無限的精力,跑步上台分享他們的上課經驗,活力四射。我目不轉睛,全神聆聽;心想:我要當這種人,我要報名繳費,我的另一扇窗找到了!
十多年後的今天,那位學弟,還沒有決定去上卡內基訓練;也許他還在考慮費用太高了,而我已經忘記那筆一萬五千。它的價值,已經以百倍的回報呈現在我所經歷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