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談核能發電吧。 

這個最近具爭議的議題,其實我是不想碰的。通常想談的人,大概都有了固定的看法,討論時很難拋開成見,而往往也摻入情緒因素,難以客觀看問題及理性地交換意見。雖然這樣,自己在核能領域,不表達意見未免矯情,所以還是將想法形諸文字,整理一下個人的想法。

這一篇陳述的出發點,希望表達:對於「應否發展核能發電」這個公共議題,我認為應思考的幾個背景問題。或許思考之後,比較容易排除爭議中的干擾因素,幫助自己找答案。

核能發電只是一個能源的選擇而已,但存廢之間對於生存與發展有心理與實務上的影響。「安居樂業」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作為其中關鍵的選擇項目,我們不能僅根據片面見聞對它評判,決定取捨。對於這種產生電力的方式或許有個人好惡與觀感,但個人感受與達成「安居樂業」目標的整體需求應該加以分辨。當知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共同的障礙與問題,如果大家都以偏概全,不理解自己視野與經驗的限制,除了呈現自以為是之外,我們的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機會。

我們大概忘了「瞎子摸象」的教訓。社會上討論這個議題時,各方慷慨陳詞,彷彿才是真理,而又固執己見,對別人的看法除了輕視,還要加以攻擊。這種貶抑其他觀點的習慣,暴露我們缺乏吸納不同經驗的能力,結果只能停留在爭論誰是誰非的層次,而無法超越爭論,連結不同觀點來了解事物,解決共同的問題 ;所以要從意見交換中來凝聚共識做決定,對我們來說十分困難;這使得討論變成無效的爭執,結束時見解更為頑固而已。其次,討論核能發電本就是複雜而包含專業內涵的題目,牽涉的是國家發展、能源保障、環境保護、生活品質等每個人都受影響的層面。可是在這種習慣下,具有專業者不免傲慢,缺乏同理心;關心議題者無力鑽研,容易被情緒操控;這個需要全面思考以求周全的議題,因為觀點難以交流,而使大家對議題掌握不了全貌,也無法深入,於是發展為是非論述,變成單純以「安全」或「危險」的感覺作為判斷的根據,去簡化一個牽涉複雜、影響深遠的事務。結果,共同的問題被擱在一邊,大家忘掉原來的目標是弄清楚大象的長相,再決定是否騎上去。這是我們看這個議題時,應瞭解這些爭論背後的限制,並避免自己在限制之中,只能與別人盲目地逞口舌之快。

面對過度簡化的問題,如何進行更深地思考,而不要陷於口舌之爭呢?我們要瞭解,核能發電之所以造成爭議,因為它同時被關連到人的兩種主要需求:「生存」與「發展」,而不幸的是,這樣的關聯性,在不同看法的爭辯中,使要不要支持核能發電變成兩難。從一個角度注意到它的安全性,擔心生存問題,在另一個角度則看到生活所需,擔心發展危機。這二者都是源自於「恐懼」,卻從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結果,解讀與判斷有如此大的差異,一方面說明觀點差異的距離能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呈現此議題的複雜性。即便如此,從出發點來看,兩種角度確都源自人類的需求。那麼,這樣的爭論,似乎只有二選一取捨,彼此比大聲,比誰會嚇人而已,對考慮整體需求來說,並不可靠。人類社會能夠進步的因素,孤注一擲方式作決定會使整體暴露於過的風險,不應被採用。

那麼核能發電有何能耐,能深深影響人們兩種需求呢?核能是大自然儲存能量的一種,人類取出使用,與開採石油的目的並無不同,都用於支持人們生存與發展。數十年以來,它在支持人類發展上,貢獻不少,也是緩和目前迫切的生存危機 -- 氣候變遷的利器之一。它能作為能源選項,相較於其他能源,有許多優勢,甚至可避免許多使用其他能源帶來的問題對我們尤其如此;這些資訊很容易得到,不需贅述。但不可否認,好幾次意外事故的後果,顯示人們控制能力的有限性,這引起極大的不安,人們心理對它的恐懼宛如烏雲,使它的優勢黯淡下來。全球都有到底要與不要這種能源的爭議,與我們一樣。這樣得與失衝突的背景,不難理解。可是在表面掙扎之下,以我們處境與條件而言,其實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有其他選擇?是否有取得「生存」與「發展」二者最佳化的空間?

如果上面任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大家都會鬆一口氣。我國使用其他能源代替目前的核能,所面對的困難與問題相信稍作研究的人都知道複雜難解,不是簡單喊喊不切實際的口號而已。要不另一個方向就是降低需求,轉移發展對於能源的依賴性,或者進行產業轉型、節約用電等作法,但這些都不是短期就有效果,還需要許多條件配合,不能作為許多人擔心威脅生存的猛藥。至於第二個問題,我認為還比較有機會。

採取獲得最佳化結果的行為,已經結合在我們生活中了。搭飛機是很好印證上面想法的例子。一般人搭飛機可能還是會擔心,但是為了到遠方節省時間,還是會搭上飛機。這是一個選擇與二種需求相關的情況。選擇飛上天空,便是接受生存需求被威脅的風險(擔心還是會搭),若不接受威脅,就放棄節省時間的需求選擇不搭。這二種需求確實都在,而大多數人已經「演化」出來的做法是選擇二種需求都能兼顧的方式:接受風險的存在,獲得快速移動的便利。為了降低風險,我們會注意氣候、選擇航空公司;並對飛機製造公司、機師、維修人員、維修設備、安檢人員、航管人員,甚至管理制度等不可掌握環節,選擇信賴他們使影響生存的風險降低的作為與能力,即使那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因數。這種接受控制風險的做法,將各種需求的滿足予最佳化,已經是我們早就採用的行為方式。對於核能發電的反應,沒有理由與平常的行為模式區隔。我們的注意力,應放在如何控制與降低風險,而不是拒絕風險,即使有替代方式,那也是迴避不了的;不確定是所有事物既存的現象,積極採取對策才是合乎「演化」方向的正確做法。 

要找到讓核能發電能兼顧生存與發展二種需求最佳化的關鍵,還有一件本質上的誤解需要釐清。「科技」是人類運用自然法則與物質特性所創造的中性工具,透過「人」的運用,而有不同結果,可以造福,也可以危害;科技的這種特性,例子到處都是;譬如火藥,譬如基因技術,譬如人工智慧。以這樣的觀察,質疑核能發電這種科技本身的安全性,恐怕是找錯了對象,然而許多人都存這樣的認知。其實造成不確定性風險的關鍵,應該關注的是「人」本身,如何使用才是其中關鍵。我們如果執意一個工具不安全而反對,就像把鐵錘與腫的手指劃上等號,放在桌上都覺得礙眼,那就無視於科技的本質,而有過多的情緒了。對於使用工具的人,我們可以懷疑他們的能力問題、態度問題、管理問題等,使得工具使用造成不安全的結果;關注那些因為「人」而造成危害安全的因素,並設法加以排除,才不會失焦。對於核能發電,我們也應持一樣的態度。

因此,以上面向的觀察與體認,提醒我們不能從簡單因素的影響來看核能發電問題,畢竟它已經與我們需求結合,成為我們極為有限的可選擇工具;它的未來要從更廣的層面思考,避免視角狹窄,被情緒面主導判斷。至於討論安不安全,也不能無視風險存在的自然狀態;對於核能發電風險的控制作為,才是應關心的焦點。這點認知的提醒並非對其安全性有偏袒意圖,而是在強調思考如此重要事務時,站在正確基準點的重要。其次,我們須明白影響核能發電安全的核心關鍵,主要維繫在人的手上。對於安全的信賴,也要建立在對人的信賴上。沒有信賴,就失去生存需求的保障,這一點,就是大眾開始不安的原因。讓人能夠安心,不能全依靠宣傳與數字,那只是冷冰冰的訊息。大眾的信賴,需要作為與行動,以及同理與關心,慢慢建立起來。現在這些信賴感已經喪失,是持有工具者自己所造成,怪不得人。除了用行動努力挽回外,實在沒有其他途徑。如果沒辦法獲得大家的信任,即使工具可以通天,大家也不敢奢望擁有它的好處。

我知道,以上思考面向也離不開有限的觀點,但我所提出「觀點有限會造成認知的障礙」這一點,本身卻不是受限的事實。任何公共議題都會有不同的公眾意見,核能發電只是其中在某一特別時刻特別被討論而已,但我們期待大家在思考議題時能納入不同的觀點,尊重不同背景所形成的角度,能在討論中逐漸呈現「大象」的全貌,那麼公共議題所關心的共同問題,就比較有機會,用較周詳的辦法與執行方式,在更公平的基礎上獲得解決,因為那是集合眾人的智慧。我們發現:宣洩式的指責,自我防衛地批評與攻擊,在公共論壇上絕不缺席,而且比例很高,也許反映了這個社會的主流狀態。但不管想表達的是什麼,如果對議題未深入思考,對不同意見不去理解,而讓情緒主導反應,那只會走向智能減退的後果。我們期待朝理想的溝通方向進化,也許那需要時間,但值得努力去改變!

 

arrow
arrow

    亨利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